2016年的春天指日可待,各行各业都在尽全力以更大谋略站上“十三五”的起点。从今天开始,中国科学报-技术经济周刊将分别对能源、生物、产业版块本年度的热点话题进行盘点,以期看出未来行业发展的端倪。
能源版块首度聚焦的是新能源汽车。经过15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成绩显著,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本期技术经济周刊对新能源汽车的欢喜与忧虑进行梳理,期待下个五年新能源车的黄金期。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锂电“达沃斯”秘书长于清教与杨裕生院士、四川兴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维利合影
21世纪的前15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状况可以用“喜忧参半”来概括。喜的一半,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已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至2015年底累计销售量可能达到约40万辆,关键技术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建立了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的工业基础,探索了多种商业模式。
应该认真总结原因,吸取15年来电动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十三五”的到来作准备。
要以电池水平作为制定发展路线依据
本世纪前3个五年计划中,“十五”期间,我国将燃料电池车的研制排在支持经费的首位;“十一五”期间,混合电动车成为我国最重点支持的车种;但在中度混合电动车节油率不高、深度混合动力车受到专利和加工技术所限的条件下,“十二五”纯电动和插电式车成为发展重点,而且纯电动公交车成为重中之重。粗略划分,3个五年计划的研发支持和示范重点各不相同,表明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在摇摆、不准。
反观日本丰田,在只有镍氢电池比较合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比功率高、寿命长的优势,以深混动力的方式弥补其比能量不高的弱点,使普锐斯不断扩大市场,目前累计销量已达数百万辆。
补贴政策亟须完善
我国对于电动汽车的补贴过高,而且对生产企业没有约束和要求。
补贴只应起杠杆作用,而不能成为动力。两者的分水岭在于政府要赋予企业以义务和责任,调动起企业的主动性;还在于政府要用政策驱动企业思考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才能使其在未来无补贴的情况下持续担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电动汽车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不可混淆
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确实是紧密关联,技术研究的成果是产业化的技术基础。但同时,它们又是性质、目的、任务迥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三纵三横”中表达车种的“三纵”如果作为技术研究进行多渠道探索,也无不可。但是如将它作为产业化的发展路线,而且翻来覆去地变换重点,这就必然引起产业化重点的混乱。与此类似的,不顾电动汽车技术(特别是电池)水平的发展进程,按技术成熟的燃油车的思维和标准来要求电动汽车,将研制水平不高的纯电动车未经长期、充分考验就大规模示范推广,臆想很快搞成纯电动车产业,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建立工程和产业,必须使用成熟的技术。过于看重政绩,混淆了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两个阶段,电动汽车的发展就容易冒进;急于追求长里程,新研制的高比能量电池在安全性问题没有研究透、解决好的情况下,就成批量用到电动汽车上,将会留下安全隐患。
最典型的事情便是微型低速电动车的遭遇。
微型低速电动车确实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节能减排的本质,故而广受欢迎,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近年来销售量以每年30%至50%的速度增长,还有部分出口,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交通管理部门在微型低速电动车这一新事物出现之后,应该及时制定管理办法,要求上牌照、要求驾驶人考驾照,尽力避免“无序状况”下发生的一些交通事故,而不应笼而统之地认为微型低速电动车不安全。中央电视台2014年的“3·15”节目中称此类电动车“发生惨烈事故”,更是不加分析地故意渲染。
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目前各方要求制定微型、低速电动车标准的呼声高涨,期盼贯彻“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的举措早日出现,满足非城市地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
墨守成规最安稳,无所作为最安逸。政府部门切忌如此,不能为了“安”而“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