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器自放电之机理和抑制策略

 

超级电容器作为重要的“明星”电化学储能器件,具有快速可逆充电/放电、长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速率快这一特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超级电容器应用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和推广。因此,了解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机理,有效地抑制自放电,最终实现超级电容器高效的快速储能至关重要。

 

02

成果展示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邱介山教授、于畅教授等围绕超级电容器自放电的机理、影响自放电的因素以及抑制自放电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抑制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进行了展望。该综述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资助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题为“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of self-discharge in supercapacitors: mechanisms and suppressing strategies”。论文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刘昆仑。

 

03

图文导读

1)研究背景

过去的数十年期间,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推动了可持续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储能器件的发展。在众多储能器件中,超级电容器凭借着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提高电解液的操作电压窗口、提升电极材料的比容量能够有效地提升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然而,超级电容器在完全充满电之后,储存在电极材料中的电荷从热力学的角度上来讲,会自发地消耗,最终导致开路电压大幅度下降,即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深入地研究超级电容器的自放电行为和机理,提出相关的抑制策略。梳理和总结超级电容器不同组成部分(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与其自放电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推动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至关重要。

 

2)自放电机理分类

目前,超级电容器自放电的机理主要分为三类:漏电流、法拉第反应和电荷再分布首先,漏电流的成因主要有两种方式:(1)电解液与电极材料之间的寄生反应;(2)超级电容器组装过程中引起的内部短路。其次,法拉第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来源于碳基电极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以及溶解在电解液中的氧气。含氧官能团会弱化电解液离子与电极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力,而氧气则会通过还原的形式消耗存储在双电层中的电荷,从而诱发以及加速自放电。根据反应物浓度的不同,法拉第反应又被分为活化控制的法拉第反应和扩散控制的法拉第反应。最后,电荷再分布是指当超级电容器被完全充满电后随即移除外部电源时,电极材料表面所存储的电荷没有足够的时间均匀地扩散至内部孔道,绝大多数的电荷仅仅集中在电极材料外表面与孔口,这些电荷会在浓度差的作用下自发地向孔内部扩散,从而导致自发的电压降。

 

3)抑制自放电的策略

超级电容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电极、电解液和隔膜,因此抑制其自放电的工作也主要集中在改造电极、调变电解液和改性隔膜三部分。对于电极材料,其表面的官能团种类和数量对自放电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已有研究指出含氧官能团能够弱化电解液离子与电极材料表面的接触,造成电解液-电极界面处相对较弱的吸附,进而加速自放电。除此之外,羧基、羰基等含氧官能团还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存储在电极材料中的电荷,进一步加速自放电。通过将电极材料进行氢气热还原能够有效地减少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进而降低其自放电速率。对于电解液,使用离子液体电解液替代水系电解液的同时加入膨润土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抑制超级电容器自放电。同时,使用有机电解液配合液晶分子形成电流变效应,也能够达到抑制离子扩散、降低自放电速率的目的。除此之外,隔膜对于离子移动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隔膜进行改性处理,使得改性后的隔膜在电解液中能展现出正电性或者负电性,也能够抑制相应离子的扩散和移动,进而抑制自放电。

 

04

总结与展望

超级电容器广泛使用的电极材料为碳基材料,但是碳基材料的原料来源广泛,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灰分以及含氧官能团,这将导致超级电容器自放电。同时在研究超级电容器自放电行为中,通过原位/非原位的表征技术建立不同碳基材料整体的自放电行为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抑制自放电的策略大都需要牺牲离子传输速率,这将导致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下降,因此构建超级电容器体系需要平衡自放电速率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注杂原子掺杂与自放电速率之间的关系。使用在电解液中带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改性隔膜也是一种有效的抑制自放电行为的策略,其可以通过抑制杂质与氧化还原物种的穿梭效应来达到抑制自放电的目的。目前关于改性隔膜抑制自放电的报道仍然相对较少,这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文章信息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of self-discharge in supercapacitors: mechanisms and suppressing strategies.

 

Kunlun Liu, Chang Yu, Wei Guo, Lin Ni, Jinhe Yu, Yuanyang Xie, Zhao Wang, Yongwen Ren and Jieshan Q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DOI: 10.1016/j.jechem.2020.09.041(2020)

 

作者信息

邱介山,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省高校“能源材料化工”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主要从事煤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多相催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600余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 Environ. Sci., PNAS, Nature Commun., Nano Energy, ACS Nano,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Joule, Matter, Nano Toda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IF>8论文270余篇,其中, IF>10论文150余篇; 59篇论文被选为国际学术刊物封面)。发表论文被SCI收录700余篇;论文被SCI总引30400余次(其中, SCI他人引用29000余次,单篇被引用100次以上论文72篇), H因子86 (Web of Sci.),ESI高引论文累计5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40余件。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和表彰2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工程);2018-2020年连续入选全球高引科学家名单;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2019 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能源与可持续类)。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并当选首批会士、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副主席、《化工学报》副主编、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2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编委。曾任国际学术刊物Carbon副主编、FlatChem共同创刊主编、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副主编。

 

课题组网站:http://carbon.dlut.edu.cn/

于畅,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功能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6件。任J. Energy Chem.的Section Editor、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青年编委。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及“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获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和“化工与材料京博博士论文奖-铜奖指导教师”等荣誉和表彰。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超级电容产业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超级电容产业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上一篇:旗智创新中心在一汽揭牌成立

下一篇:中车四方所研发“超级电容”,助跑嘉兴首条有轨电车

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关闭